11月27日,重慶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第151場重慶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重慶市人民醫院檢驗科主任、重慶市臨床檢驗中心副主任廖璞回答媒體記者提問。
重慶電視臺記者:為什么說核酸檢測是診斷新冠病毒的“金標準”呢?請專家介紹一下核酸檢測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廖璞介紹,目前,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通常使用熒光PCR擴增技術,其原理是病毒核酸通過一次一次的循環,被以指數形式實現數量的增長,從而實現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這是一個非常經典可靠的核酸檢測方法,是一項獲得諾貝爾獎的技術。
在檢測過程中我們通過核酸擴增的循環閾值即Ct值客觀判斷檢測結果的陰陽性。Ct值與被感染者體內病毒的載量有關,被感染者Ct值越低,則說明被感染者攜帶的病毒載量越高,反之,Ct值越高,則說明被感染者攜帶的病毒載量越低。
核酸檢測方法靈敏度高,目前國家批準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靈敏度可達100copies/mL,室內不精密度小于5%,特異性在方法學上面可以達到百分之百,也就是說,在方法學上面,核酸檢測沒有假陽性,所以核酸檢測是診斷新冠病毒感染的金標準。
雖然核酸檢測技術是新冠病毒檢測公認的金標準,是國際公認的成熟的病原體的一項檢測技術。但是不合理的樣本采集、轉運及處理以及樣本中病毒滴度過低、待測靶序列的變異或其他原因導致的序列改變等情況可能會出現所謂的“假陰性”。
對于突發的、新的亞型新冠病毒如奧密克戎變異株具備隱匿性等特點,其檢測的最佳采樣時間可能尚未確認。此外,樣本采集、檢測過程中會發生氣溶膠等情況導致的污染,而出現假陽性。我們通過加強實驗室質量控制、實驗室環境及設備污染情況的監控,以及多輪次核酸篩查的方法,將技術原因造成的誤差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