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統籌發展網11月29日訊(記者 劉輝 通訊員張安友)羅浩東是重慶醫科大學第32批志愿者之一,到達重慶市北碚區戰疫一線后,表現突出,積極參加“以黨員為中心的”突擊隊,主動申請到偏遠的鄉鎮工作,幫女同學換任務重的活,是志愿者戰疫“尖刀隊”的組織者。然而,他在日記中卻只記錄了最真實、最樸素的戰疫歷程——
焦灼的這幾天:從失落到高興,從懷疑自己到信心百倍
11月16日 星期日
除了遇到假期與壞天氣,體育場向來都是人山人海,處處充滿著青春與活力。即使天氣還不錯,但13號的晚上,學校里這塊為數不多的空地上卻沒什么人了。那是重慶靜默的第二天,也是學校緊急募集千余名醫學生志愿者的第二天。
“走!抗疫!去不去?”看到招募志愿者消息的室友激動的問道??v使一腔熱血,但由于沒有臨床專業資質證明,我也只能無奈搖頭作罷。好在隔天便放開了報名條件,我立即報名加入第32批志愿者隊伍并與150余名師生共同奔赴北碚區參加抗疫工作。
在去北碚的路上,我看到昔日繁華的街道空無一人,車水馬龍的道路暢通無阻,路口的紅燈似乎也沒有昔日那般的長,每個角落都充斥著寂靜。這座城市生病了,需要有人幫它快些恢復活力與生機。我時刻提醒自己,抗疫不是簡單的社會實踐更不是兒戲,是有風險的,需要嚴肅對待,需要每一個人共同努力,共克時艱。
第一天出任務的途中,內心激動的同時也十分的擔憂,腦子里也在一遍一遍的回憶防護衣的穿脫流程和防護要點。但在在實際采集的過程中,還是有各種情況發生,其中最讓我困擾的是,在核酸采集的過程中,我的面罩起了很多的霧氣,我擔心會出現采集不到位耽擱采樣進度的情況。隔著面罩的薄霧和水珠,我極力克制住緊張的情緒,用僅有的視線做好每一次采樣,并堅持到了任務結束。
第一天的諸多不順利,使得我開始有些懷疑自己是否勝任志愿者的任務,心里也不知不覺打起了退堂鼓。不過在與老師和同學積極溝通后,他們給了我很多的建議和方案,幫我解決了許多實戰中的難題,緩解了心里的擔憂。
在每次的任務中,帶隊老師們十分的負責,在各個點之間來回巡視,詢問我們的工作情況,確保我們的安全,同學之間也互幫互助,相互照顧。雖然大家都是第一次認識,但大家的積極與熱情使我很快適應了下來。
學校也十分的照顧同學們,為大家分發了許多的物資,保證了我們在前線的生活,這也使得我們更有信心打贏這場疫情攻堅戰。每次完成任務回到酒店后雖然很疲憊,但身邊仍有很多同學自發的參加許多幕后工作,搬東西,分發物資等??挂叩墓ぷ鞑粌H在前線,也在后方,受到他們的影響,我也開始加入了其中,能為集體服務是一件十分開心且自豪的事情。
升華的這兩周:身邊的精神力量激勵著我一往無前
11月27日 星期六
出來做志愿者已經兩個星期了,認識了許多老師同學,但接觸最多的還是各個社區的工作人員與志愿者們。雖然每次到的任務點都不一樣,但每個社區都是一樣的忙碌。社區居民的大大小小事情他們都要解決,做什么事情都要考慮得面面俱到,他們駐守在基層,奔波在一線,即使這樣也會受到委屈和不理解,但他們都往肚子里咽,心平氣和的和居民溝通。
和社區的叔叔阿姨們交流過程中知道,他們很多也只是普通居民,但心中的社會責任感驅使著他們積極報名做志愿者,即使吃住在社區辦公室,有的很久沒回家了,即使是每天都在忙碌奔波,但他們依舊很陽光很樂觀。印象最深刻是22號在雨臺社區遇到的社區工作人員李阿姨。在和她守點的閑暇,她告訴我本來今天不開展核酸檢測,但是昨晚上她們凌晨兩點才接到通知,不僅要通知居民,還要準備物資,整晚眼睛都沒合上,而且這樣的情況也有好幾回了。
本以為她會發牢騷抱怨一下,但她卻指著我背后的山,和我說起了前不久才結束的縉云山山火救援。當時情況很嚴重,山火快把縉云山的天空映紅了,很多人自發的和消防隊一起參與到了救援行動中,她們社區也全都參加了救援,任務十分的艱巨,后來支援的人們越來越多,社會各界的人都參與了進來,經歷數個日夜的艱苦奮戰,在一道山火隔離帶完成后,火與燈在縉云山上匯成一個大大的人字,那天晚上山火得到了控制。說到這里,李阿姨有些哽咽,她說:“重慶人生來就有一股不服輸的勁兒,不管遇到啥子苦難,我們都會擰成一股繩,共克時艱!”
在回酒店的大巴上,我回味著李阿姨說的話,陷入了思考,即使在這么艱難的時刻,即使還有更多未知的情況發生,李阿姨還是如此的積極樂觀,她有著和許多重慶人身上都有的不服輸的勁兒。我們需要這樣的精神,需要學習這種人定勝天的精神,無論是抗疫、工作還是學習中,遇到任何難題我們都不能退縮,迎難而上,微笑著應對每一個困難 !現在仍有許許多多像李阿姨一樣的人,堅守在各個基層的一線,奔波在社區與社區之間,只為疫情早日結束,回到許久沒回的家,與許久沒見的家人團聚。雖然當前疫情的形勢仍舊嚴峻,但只要我們齊心協力,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就能早日打贏這場防疫攻堅戰!
點擊查看更多內容